时间:2014-03-27 13:3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郁士宽 点击次数:
2.自主与借鉴。
近代以来,我国逐步引入西方课程文化,关于课程文化自主还是借鉴的纷争一刻也没有停息。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课程文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的纷争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近年来,西方课程的一些术语、概念、理论等逐步融入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碰撞。如何实现自主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激活传统课程文化精华,合理借鉴西方的课程文化,把一种新的课程文化牢牢地熔铸在课程改革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这里,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理解方式。自主,不是一味地排外,同样,借鉴也并非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
3.理论与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理论化和实践化是课程发展的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不相配合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是因为理论化与实践化所面对的文化取向不同。课程文化的理论化关注的是学科、专业发展最前沿;而实践化则主要关注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当前,高职课程开发忽视对现实职场环境、课程评价的建设,偏重文本课程与教学资源,没有在课程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课程开发还处于经验开发建设模式阶段,还没有进入在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开发建设模式阶段。[4]
4.继承与创新
多年来,特别是在兴办高职教育之初,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模仿本科教学模式或沿用传统中专教学模式。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尽管大部分课程的开发按职业能力本位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模式进行,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对高职课程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程设置、培养路径、授课方式趋同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存在相当程度的低水平重复。且举办者和一线教师很少考虑课程文化的继承问题,也未能使课程改革跳出课程自身的藩篱,以更开阔的眼光审视课程改革,寻找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近几年高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浮躁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高职课程文化的质量追求
1.兼容并蓄,以生为本。
育人性是课程文化的根本属性、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也是进行课程文化选择的基本依据。学生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发展应该做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以生为本”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个体的差异,在知识传递和技能培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适应力。在“以生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高职课程不能将学生“物化”,而应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在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突破课程对学生的桎梏,让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存在,尽可能地体现不同主体的意志与利益,体现多样性与丰富性。当然,实现多元化的课程文化并不是要使课程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也不意味着让课程体现所有人的利益与价值观,将所有文化都纳入高职课程,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科学规划,形成体系。
高职院校要集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制订课程发展计划,在课程的规划与开发中应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构建课程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需要构建课程文化的长效建设机制。学校要团结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文化的建设,积极为课程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尽全力组织力量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形成关注课程建设的氛围,为课程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发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要整合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适合的课程文化。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课程文化必须体现学校文化、专业文化的传承与提升,突出学校育人特色的打造与优化。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