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9 16:2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傅雪林等 点击次数: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情况分析
截至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659门。其中,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约占1.77%,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体育3大类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和公共体育的良性发展、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从表1的数据看,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从2003年的1门(公共体育课程)到2010年的9门(均为专业课程),每年评选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长迅速。这不仅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各高校的重视有关,还与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和需求逐渐增大,以及现有部分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所起到的示范效应等有较大的关系。2011年10月,教育部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决定在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国家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并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和评审指标体系,这既为各高校体育院系重新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适应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也为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机遇。
表1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年度分布情况
从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立项数量上,省属院校所占的比重比部属院校大14.90%,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当,体育院校优势明显;但在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入选的27门课程中,有23门出自“211工程”高校,其中还有14门出自“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这些高校较专业体育院校更具综合优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这3类高校各自的优势,提高体育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来看: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具有更大的优势,各占了42.55%和27.66%,合计为70.21%;综合院校虽然也有14门课程入选(占29.79%),但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课程上(占42.86%),而且入选的这7门课程均是“‘985工程’+‘211工程’”的部属高校所建。充分体现了这些重点综合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绝对优势。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11门)、上海(6门)、天津(4门)、广东(4门)等东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共计31门,占66.0%;虽然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主要的省也有1~4门数量不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共16门,占34%),但就覆盖面积和示范效应来看,跟东部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与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师资力量强等因素有较大关系。随着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这一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各高校优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将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共享。
表2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分布情况
2.2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样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在课程主持者的精心设计和领导下,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已基本建立起一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相对较合理的师资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从事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教学或研究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课程主持者均为教授,大多同时兼任院长、副院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都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能力;在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方面,课程主持者都是具有较高水平和威望的学术型专家,都曾经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编或参与编写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学历层次方面,课程主持者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有17人(占36.2%),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0人(占21.3%),并逐年呈现出高学位的发展趋势;在师资团队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讲教师有197人(占84.9%),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35人(占15.1%),但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6岁及以上的有142人(占72.1%),年龄段过于集中。由于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及大众健身和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类型、建设方式和呈现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师资团队的年龄结构、人员搭配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