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8 09:4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丽嫦 点击次数:
“善教者,必善问。”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提问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在语文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评价其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需要避免的四种情况。
1.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表面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实际却是假象。长期如此“配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为了避免进入这一误区,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不足,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提问。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跳水》一文中,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还有没有救孩子的其他办法?”“孩子如果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这些问题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的课文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教师主动地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正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自然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会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思维的开发,文字的训练。提问就必须选好这些“点”,要问到点子上。也就是说,提问要围绕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并且选点不宜太多、太泛,要少而精,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同时,课堂提问应有启智的作用,所提问题还要因人而异。那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或者学生一看书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是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目的的。
2.不要为了“问倒”学生而提问
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相反,如果提问过大、过深、过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他们会感到要学好知识“高不可攀”,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全班学生站起来一大片,但是谁也回答不了,学生被“问倒”了,最后只好由教师自己回答。这看起来像是完成了一次提问,其实只是以学生作陪衬下展示了教师的“高明”,这是失败的提问。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我们通常说,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后,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河与青草》这一课时,我请学生读课题和看有关插图,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畅所欲言,有的说:“小河的水真清,青草真绿。.”我又问:“小河的水为什么会这么清啊?”这一问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自然又会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3.不要把课堂提问当作教师的专利
课堂提问应是师生平等的,不是只有教师可以提问。因为提问也是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提问。同时,只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才把心放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应热情鼓励,即使提的问题不恰当,也不要指责,而应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提的问题很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还应引导全班学生思考,一起解决。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甚至可以打破原来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开讨论会。例如,在讲《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文中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文章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不少学生反对。我趁机把学生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当学生的意见趋向统一后,我鼓励前面提问的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重要,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确实动脑了。”这位学生高兴极了,喜悦之情洋溢脸上,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
只给教师提问,不许学生提问,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路。通常教师不让学生提问,是担心学生的提问会打乱既定的教学思路和程序,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其实,学生能提问说明他们求知欲强,肯动脑,勤思考,是认真读书的表现,对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些问题,教师自己能解决的就当场解决,或者交给全体学生思考讨论解决。如果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等课后查阅资料后再解决。总之不能因此而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4.不要把课堂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武器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