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19 12: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蒋冬梅 点击次数:
可见,“两课”必须改革,而且必须改革课程内容及体系本身,而不仅是教学的形式。那么,“两课”改革的出路何在呢?
“两课”本质上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学生也是这么看的),现在既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那么,“两课”就不宜作为“独立王国”、或“政治堡垒”,而需融入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中去。从最近有关资料中我们发现已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这样的改革思路,看来,这是可望达成共识的。“两课”是我们的特色,国外工科大学没有像我们这样把“两课”作为专门的政治理论课。但我们勿需为特色而特色,要从实际出发,看它有没有现实的实际为基础。
让“两课”回归到人文社科课程中去可谓一举两得,这不仅是改革步履艰难,又非改不可的“两课”的最好出路,而且也是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统筹设置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时、空条件的保障,否则系统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实际上就不大可能。
如上所说,工科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什么至今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呢?可以说关键就在于行动的突破口没有找到,似乎原来的所有课程都不能动,而如果原有课程一律不动,尤其是“两课”框架依旧,系统地开设人文课程就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道理很简单,学制一定,课时是有限的,除了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外,工科学生的有限课时要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给整个课程体系的各部分。国外一些著名工科院校的经验表明,人文社科类课程课时占15%-25%为宜,对照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应有这个比例才行,区别则在学科的具体构成尤其是某些学科的具体内容上。我们原来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即“两课”,约占总课时的10%,1显然,如果“两课”门类及体系原封不动,那么开设其他人文社科课程的时间就太有限。而没有起码的时间保证,效果是不能企及的。当然仅是原来“两课”的课时,也还过少,但在这个课时基础上,其他两大部分课程通过相应的调整和精减,补足所需课时是可行的。只要时空条件有了保障,其他条件(课程体系本身的精心设置、师资、图书资料、设备等)也都可以逐步具备并日益完善。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