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文学的祛魅(中)(2)

时间:2016-01-14 13: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陶东风 点击次数:

  文学性的扩散可以说构成了对于“文学”“艺术”场域的现代性建构的逆向反动。自主自律的文学观是一个现代性的建构,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文学”一词在古代文论中都曾经包括实用功利性的作品。这个建构运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包含--排除(即区分)起作用的:“文学”必然要借助于对于“非文学”这个“他者”才能确立自身,同样,纯文学”必然要借助于对于“功利性的文学”这个“他者”才能实现自我身份认同。这就是布迪厄说的“区隔”原则。
  考察“艺术”和“文学”概念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如何通过这样的区分过程而被建构的。威廉斯在《关键词》中对于“艺术”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作了这样的梳理:
  “它(指art,引注)原来的意思是一种人类属性,一种‘技术’(skill),在我们讨论的这个时期(指18世纪以后的这个时段,引注)变成了一种机构,一种团体活动。‘艺’原先可指任何人类技术;但是,大写字母开头的‘Art’现在特指某些技术,即‘想象的’或‘创造性’的艺术。。艺术家’(artist)原来是指技术熟练的人,如‘艺匠’(artisan);但是‘艺术家’现在单指那些精选的、具有想象力或创造性的技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终于成为代表一种特殊的。真实’‘想象的真实’(imaginativetrnth),。艺术家’则终于代表一种特殊的人,例如19世纪40年代用来形容人类的新词。艺术的’(artistic)和‘艺术性的’(artistical)等词。‘美学’(aesthetics)这一个新名词,也被发掘出来,用来形容艺术上的判断;而‘美学’又产生一个新的名词‘美学家’(aesthete),用来形容一种专门的人才。文学、音乐、绘画、雕刻、戏剧各种艺术于是统称为艺术(thearts),意指它们本质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使他们能区别于其他各种人类技术。同样,‘艺术家’和‘艺匠’的分别已始于‘艺术家’和‘技工’(craftman)之间的分别。。天才’(genius)原意为‘一种独特的气质’’变成意为。升华了的能力(exaltedability),。天才与‘才能’(talent)于是也有了区别。正如‘艺术’产生了新意义的‘艺术家’,。美学’产生了新意义的‘美学家’,这种区别也产生了。“天才”,意指一种专门的人才。”
  可见,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观念的确立实际上依赖于“艺术”和“技艺”的区分,除了想像性、创造性等因素以外,一个根本的区分是自主/实用的区分。艺术是非实用的,而技艺是实用的,艺术家为了艺术本身的缘故而创作,艺人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制作。这个区分,依照威廉斯的观点,确立于19世纪的中叶,是与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它与“劳动的实际分工”和“技能的实用目的”的意义转变有关,这种区分把‘使用价值(usevalues)的定义局限在‘父换价值’(exchangevalues)上,这与资本主义下商品生产的变化存在很大的关联。”为了应顺这种区分,艺术和人文科学被认为是没有直接交换价值的“技术”,并因此与工业相区分,“美术”(finearts)也与实用的艺术(usefularts)相区分。“艺术”(art)和“艺术家”(artist)“表达了一个普通的人文的(亦即非功利的)趣味,同时反讽的是,艺术作品实际上被视为商品,且大部分的艺术家被视为是属于独立自主的工匠或技术工人这个范畴(即使他们很合理地宣称自己不是工匠或技术工人)可以生产出某种非主流的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以前常常忽视的是:上述这样的区分、划界行为事实上也是文学的赋魅行为,因为“文学”特别是“纯文学”本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排除和划界行为维持自己的自主性、稀有性、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稀有性、自主性、神秘性和神圣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文学之“魅”而文学性的扩散恰好打破了上述的这一系列区隔,因此对于“文学”、“艺术”特别是“纯文学”是致命的“打击”。
  七、布迪厄对于康德美学的批判
  众所周知,审美无功利和纯文学的观念是康德奠定的,而康德关于美的普遍性和艺术的“自主性”正是布迪厄文学/文化场域分析所要解构“意识形态”。当文学艺术建立在宗教或准宗教力量基础上的那种神圣性和权威性被世俗化浪潮冲垮后,文学艺术的自主自律的意识形态就继而成为为文学“赋魅”的世俗力量。这种意识形态在文学理论的各个分支理论上均有表现,比如:在作家理论上表现为卡里斯马式的天才论,在创作理论上表现为神秘的灵感论,在欣赏接受理论上表现为审美距离说。
  布迪厄在他的《文化生产的场域》、《区隔》等著作中对康德的美学进行了激进的批判。简要介绍他的观点或许对于认识我们身边发生的文学“祛魅”现象有所帮助。对于自主性理论,布迪厄首先进行了历史分析。他认为,赋予艺术以极大神圣色彩的那种“纯粹”审美观照,即在艺术的内部并“为了艺术自身”而思考艺术,把它思考为“没有目的的终极物”,把艺术生产再现为一种摆脱了任何支配或社会功能的“创造”--在“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这种声称只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涉及任何艺术之外的一切的观点,实际上是与十九世纪的各种社会机构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资产阶级读者群体的出现、艺术市场化、私人的与公共的画廊、博物馆,等等。就是说,超功利的“审美价值”、“文学性”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无条件的东西,它是历史的建构物,是由一个复杂的、包括了多种社会因素(包括学科建制等机构因素)在内的环境系统决定的,文学艺术与它们的生产者并不独立于复杂的机构框架而存在,相反,正是这个机构框架使文学艺术及其作者权威化、合法化并神圣化。“文学”不是什么神秘的、无条件的东西,而是社会历史环境使某种东西被称为自主的“文学”。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