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下)(2)
时间:2016-03-31 10: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丁耘 点击次数:
从这三层意蕴看,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真正努力,即从永恒运动(其范例为永恒的圆周运动推演出作为第一本体的不动心体。而以《易》、《庸》为典据的儒家义理学,是从永恒的循环运动,立寂然不动之心体性体。其明显的差别在于没有提出源于系词的存在问题,虽然此问题所蕴之深意,则不可谓在中国思想中毫无端倪。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生成论进路的心性论。动力因即生,目的因即成。此进路有两个麻烦需要解决:
其一是一切生成论都会遇到的麻烦,“生”与“成”为二元(在中国思想中这叫“二本”)。亚里士多德之学是二元归为一本,亦即动力因归为目的因,生归为成。他的麻烦在于,二元合一不彻底,而合一在目的因,又有混同心意、将未发归于已发之弊。
西方哲学传统中解决二元对立的努力,主要依靠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洞见,以目的因吸纳动力因,无非论证两者合_的方式不同。唯尼采之后,多反其道行之,把动力因从目的因之下释放出来。用朱子论太极的话说,动力因只是个发生之理,目的因只是个成性之理。第一传统下的西方哲学向来重视成性,而海德格尔等则重视发生——海德格尔哲学转向的代表作不就是大谈起“发生”(ErelgmS)吗?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微妙之处,生成关系无非是心与所思之关系,是以第一个麻烦势必引向关于心的麻烦。
其二,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之始因当作自身不动的推动者。而此推动者即是心。那么,心动否?心之思是否心之动?如心不动如枯槁,则无所谓思,亦无所谓自然生化。如心以思为动,则所思当是所动,致动与所动不可为一,则心与所思何能合一?此问题于亚里士多德哲学必不可解,因他将动静看得过窄,只看做“可感界”有潜能一质料之事。在物理运动与技艺生成中,潜能与质料含义可通,而未思之心(某种意义上的未发之中)虽不含质料,却纯是潜能,如同白板。如在此意义上理解宇宙之心体,就会产生“永恒运动的原理是潜能”之谬。这就必须引入本心(choristheisnous)、习心(pathetikosmous)之分别。本心决非潜能,而是思之整全的纯粹实现;本心是一念全观:既非对部分与片断之思维,亦非念念迁移之思维过程,而是处于永恒当下之中的体物不遗的纯粹活动。
如是,宇宙之大心虽不能以物理运动言,但却是纯粹活动,不仅是“不被推动”那么简单。巴门尼德据“能被思的与能存在的是同一的”,将存在者比喻为自身之内运动的圆球。“在自身中运动”极好地阐述了心之思想的特性一一即是运动,又不出其位,是思想自身的思想。顺此理路,亚里士多德的“心思”其实就是在自身中运动。除了这自身运动,它自身什么都不是。
由此可体会牟宗三所谓“即活动即存有”之心体与“即存有即活动”之性体合—之西学渊源一一只是这个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思。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生与成的二元对峙的最终解决,是借助心与思之关系,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但这一点,是从亚里士多德论神心之思那里提炼出来的。他的宇宙论仍然是以目的作为不动者的先行存在,引发宇宙之永恒运动,最终仍落入存有先于活动、成先于生的进路。亚里士多德成立第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绝绕不开“存在”(是)或“本体”,即是所成先于能生之意。目的论的渊薮就在“存在”之中,海德格尔欲去目的而问存在,岂可得乎!
从根本上说,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无非是在存在一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而由海德格尔所启之端,则径行颠倒,在存有问题的引导下描述先于成、不居于成之发生(ErelgmS)。在中国思想遭遇海德格尔并藉之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及整个西方古典思想之后,从中国思想由以兴起的整全原初经验重新审视、权衡哲学开端的机缘已经成熟。《易》《庸》所立之儒家义理学,固非由存在问题所引导,但确乎同样以永恒运动为经验上的基本问题线索,且将存有(是)之意摄入运动原理之下。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一生生之道一一易或诚。
儒家义理学之经验境阈自限于天地之内。而于天地之间,更重天道,正所谓“圣人本天”。天之为天,在于其不殆不息不已的“永恒”运动。《周易》“乾”卦之《象》曰“天行健”,孔颖达《周易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复”卦之《彖》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中庸》则云诚者,天之道也。而至诚不息,是亦以不息描述天行,而以至诚阐释天道。这与《物理学》的出发点“永恒运动”本无二致。与此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之首为位移,而位移之永恒者为体现在天体运行中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永恒的。
不过,永恒运动只是共通现象,其道、理为何,才是义理学之秘要。中国思想的贯通,是从将永恒运动确立为首要现象线索开始的。而中西思想的分野,则始于对现象之不同解释。亚里士多德为探求永恒运动之道,通过范畴学将运动分类,更凭借四因说提出了纯粹实现一一即作为第_本体的心。如果这可算作从名理入手的“逻各斯道路”,那么儒家义理学则走着一条直接描述运动本身之呈现的“现象学道路”。在《周易》系统中,天地是乾坤的“形”、“象”、“用”,而乾坤就是范围天地的“元”、“体”。这两个“元”不是任何存在者,而是某种“方式”,即径就其“德”所获之名。“乾,健也。坤,顺也。”(《周易·说卦传》)乾就是“健”,坤就是“顺”,一音之转。按照这种指示方式,无论主词还是显明意义上的“存在”无非也是某种“德”。或可表现为“贞成”或“大有”,但无论如何不可算“元”,低于乾坤。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