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因“人”施教和因“文”施教
时间:2013-09-04 09: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辜志坚 点击次数: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伟岸的高山是一种美,辽阔的草原也是一种美;漫卷狂沙的大漠是一种美,小桥流水的江南也是一种美。大自然以多变的形态诠释着美的内涵。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唯有复杂和多变才能最好地诠释美。同理,在高中语文课堂里,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千人各面的学生,是内容形式异彩纷呈的教材,这些教学元素都能让教师展现教学的美感。但是,教师面对每个具有独一无二天性的学生,如果不能顺应其天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仍然以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面对多样个性的学生,极有可能扼杀学生个性,使众多个性鲜明,潜质优异的学生趋于平庸。这就酿成了教学的悲剧。教师面对多样的教材,不同的文体,如果不能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即使最优秀的教材,在这样的教师手中也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先贤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笔者认为孔子因材施教的“材”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才”的“才”;一是“教材”的“材”。因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因“人”施教;一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因“文”施教。
一、因“人”施教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
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的性格或思维习惯的差异,对语文学习展现出不同的优势。有的同学热情活泼偏于感性,善于鉴赏和想象;有的同学沉默静思偏于理性,善于分析和说理。有的同学擅长于动口,善于演讲和朗诵;有的同学擅长于动手,善于写作。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之前,如果没有对学生各方面差异性全面了解,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会很容易陷入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失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让学生想学,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卢梭在《忏悔录》中说:“上帝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情脾气天差地别;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差别很大。每个学生虽然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但是他们又都是上帝的杰作,他们的潜能蕴藏在他们的内心。教师如果能顺应他们的天性,因“人”施教,他们内在的潜能就很有可能被唤醒,进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如果教师不能敏锐洞察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征,甚至漠视学生个性的差异,那么他所采取的方法很有可能会偏离学生的实际,甚至可能劳而无功,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果乃至反效果。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唯恐讲得不全、不透,把学生当做灌装知识容器的现象。滑稽的是,还出现老师主宰课堂,少数尖子生唱主角,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受到抑制,参与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被挤掉,极大妨碍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相违背的。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因“人”施教教学法的实质就是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以学生内心需求作为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最终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把学习语文的行动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性情的同学,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语文的优势,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施教方法,激趣唤醒,把关注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