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来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的挑战”(11&ZD187)的资助。
2.朱菁:《哲学与认知科学共生5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12》北京:哲学研究杂志社,第145—154页。
3.E.Margolis,R.SamuelsandS.P.Stich,eds.,TheOxfordHandbookofPhilosophyofC
ognitiveScienc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
4.参见保罗·萨伽德:《心智:认知科学导论》,朱菁、陈梦雅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5.D.Chalmers,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Oxfo
rdUniversityPress,1996,pp.3-31.
6.参见D.Chalmers,PhilosophyofMind:ClassicalandContemporaryReadings,N
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pp.354-361.
7.贝内特、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张立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8.参见泽农-W.派利夏恩:《计算与认知:认知科学的基础》,任晓明、王左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9.参见D.StoljarPhysicalism,RinEdwardN.Zalta,ed.,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
losophy,2009.Retrievedfrom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hysicalism.
10.参见D.Cha\mers,PhilosophyofMind:ClassicalandContemporaryRead
ings,pp.55-72.
11.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汪云久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2.参见迪克·斯瓦伯:《我即我脑:在子宫中孕育,于阿茨海默氏症中消亡》,王奕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参见本杰明·里贝特:《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李恒熙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周昌乐:《哲学实验:一种影响当代哲学走向的新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4.本杰明·里贝特:《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第3页。
15.参见本杰明.里贝特:《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第103—105、112页
16.可参见高新民:《心灵与身体——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探微》,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17.参见贝内特、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第87—89页。
18.贝内特、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第113页。
19.参见R.M.哈尼什:《心智、大脑与计算机:认知科学创立史导论》,王淼、李鹏鑫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8—171页。
20.参见泽农.W.派利夏恩:《计算与认知:认知科学的基础》,第6—7、13页。
21.参见埃文·汤普森:《生命中的心智》,李恒威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第6、194一199页。
22.参见埃文·汤普森:《生命中的心智》,第38—39页。
23.朱菁:《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道义论哲学是错误的吗?》《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
24.参见谢熹瑶、罗跃嘉:《道德判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心理科学进展》卷17,2009年,第1250—1256页。
25.参见T.VanGelder,uTheRolesofPhilosophyinCognitiveScience,RPhilosophica
lPsychology,vol.11,1998,pp.1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