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戏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菲律宾本土文化的灵魂与标杆,戏剧文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20世纪初菲律宾国内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的形成。而在20世纪70—80年代菲律宾反压迫的第一次“人民力量”①民族民主运动中,戏剧民族主义活动更加功不可没。菲律宾戏剧文化界,以戏言志,彰显抒发着菲律宾民族政治独立与文化自主的心声,成为一个世纪来菲律宾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象征,也揭示了其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特征。
关键词:菲律宾;戏剧;民族主义前言:民族主义
与戏剧在菲律宾20世纪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中,菲律宾是比较突出而特殊的。这是因为第一。
早期菲律宾是东南亚最早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地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民族意识也勃发的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爆发了东南亚最早的民族主义运动,堪称“亚洲觉醒的先声”,被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称为“亚洲最古老的民族主义”之一…。第二,二战后,当东南亚各国建构国族、打造国家文化时,菲律宾却仍旧处于西方势力(主要是美国)的渗透与笼罩下,去除外来影响、寻找独立发展道路的民族主义思潮在独立后的菲律宾仍有广泛影响力,民族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菲律宾一浪接一浪,直到现在也从未真正停歇过。
之所以选择戏剧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戏剧是菲律宾本土文化的灵魂,是其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了当代菲律宾国内的历史及文化发展道路。首先,就戏剧文化本身来说,便是表征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借助传统戏剧来寻求或彰显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各民族在面对强国“文化侵略”时所采取的文化“自救”之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产品、标志和有机质素”,民族戏剧可以有效地整合这一文化,方便地“育化、探究、检测和质疑”其民族性格。菲律宾人,曾将戏剧的这些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戏剧是菲律宾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普遍的大众文化类型,是其塑造、表达身份认同的主要工具与方式。东南亚最纯粹的史前戏剧诞生于菲律宾。在伊夫高人、毕可那诺人山民部落中,部族聚会时吟唱的世代口耳相传的史诗,可称为最原始的戏剧萌芽。而当代菲律宾戏剧,则伴随着其反殖民化运动的高涨而急速发展,所谓“戏为心声”,它成为表现菲律宾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工具。在《菲律宾的戏剧》一文中,作者ASRiggs就表示:“在所有文学的种类中,只有戏剧是菲律宾本地人最为擅长和优秀的,它蕴含着菲律宾人的力量,寄予着他们的兴味。”再次,正因为菲律宾戏剧的大众性与普及性,深刻影响了20世纪70、80年代菲律宾国内的文化氛围与政治局势,并使得其所引领的戏剧文化与美学在当代亚洲戏剧界一度保持着先锋的位置,对其国内的文化界、政界、甚至泰国、香港的戏剧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现当代菲律宾戏剧发展及其所推动的民族主义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如下文所示。
菲律宾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与现代戏剧的诞生——精英的反殖民抗争戏剧,是殖民时期菲律宾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菲律宾最原始的戏剧方式,是部落聚会、庆典及祭祀时的吟唱与肢体舞蹈动作。15世纪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后,为了快速传播天主教,刻意保留了菲律宾本土一些文化形式并加以利用,戏剧便是其推广宗教思想的重要32具,这也使得戏剧成为菲律宾此后文化的重要种类之一。1637年,被称为Comedia的宗教戏剧被西班牙人引入,菲律宾人很快将其本土化,逐渐演化成独具菲律宾风味的Komedya。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俗称为“摩洛一摩洛”的系列剧,基本以宗教或天主教徒与穆斯林间的征战为主题,一直在菲律宾广大农村地区流传至20世纪。19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将音乐剧萨茨维拉剧(Zarzwala)引进菲律宾,菲律宾戏剧的现代化由此开始,并在菲律宾的现代第一次民族自觉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的菲律宾,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反殖民斗争浪潮中,在这场精英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深受西方民族主义启蒙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将戏剧艺术当作重要的反殖民斗争武器,将满腔的独立热情倾灌到改编的萨茨维拉音乐剧中,热切地表达着民族自觉的呼声。这些改编的戏剧,不同于早期的“摩洛一摩洛”剧,而是充满了民族性与政治寓意,反应社会现实,深受民众欢迎。托马斯·C·荷兰德斯曾在其研究菲律宾戏剧的作品中,就提出了萨茨维拉剧作为菲律宾现代戏剧及民族主义先声的三个标准:即反殖民内涵,菲律宾本土主题,以及本地语言的使用。¨换言之,内容上,这些本地化的萨茨维拉剧,不再关注遥远的天国及与穆斯林异教徒问的战争,而是围绕菲律宾人日常的生活,如家庭关系,赌博及酗酒问题,政治、贫穷,以及菲律宾人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等等。戏剧主旨,都是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外来殖民的不满,以至于当时刚刚接手菲律宾的美国殖民当局不得不专门出台了“煽动法案”,以禁止这些“煽动性戏剧”(SeditiousDralna~)与“革命戏剧”的上演,并逮捕了一些活跃的反美戏剧家。形式上,现代萨茨维拉剧更多地采用本地方言。语言是表达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阿波罗尼奥·蔡曾明确指出,方言的使用实际上为菲律宾全国性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1900年,第一个有记载的方言萨茨维拉剧正式上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菲律宾其它地区的方言萨茨维拉剧如雨后春笋,迅速繁盛起来,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最后,从萨茨维拉剧开始,菲律宾本土戏剧开始职业化。萨茨维拉剧本地化后,编剧与演员逐渐为菲律宾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担当,出现了一批专门编写、演绎音乐剧的戏剧工作者,这些菲律宾本地最早的职业“戏剧人”成为推动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
而此时菲律宾国内的大众娱乐尚未受到美国电影的冲击,戏剧文化繁荣兴旺,戏剧成为民族主义文化上的集中表达。各种蕴含反殖民意味的民族主义萨茨维拉剧剧目繁多,其中反对西班牙人的有“爱国者”(1906年上演)、“起义”(1900年上演)、“热爱故土”(1900年上演)等等。
但在这一时期,更多也更加流行的是反对美国人的“煽动戏剧”,在托兰提诺非常出名的三幕萨茨维拉剧“昨日、今日与明日”中,作者通过塑造Tagailog(隐喻他加洛人民)这一人物对Ma—tanglawin(即民族叛徒)及Malaynatin(美国人)的反抗,表达了对Inang—Bayan(象征菲律宾祖国母亲)的热爱与眷恋,描绘了其对独立前景的热切向往。通过这样的戏剧隐喻,“我群”的菲律宾民族与“他群”殖民者之间的界线异常明确,民族觉醒的潮流难以抑制。
由此,通过这些改编的戏剧,菲律宾的民族精英发掘本土文化的特质与潜力,试图塑造菲律宾的民族文化,极大地鼓动了当时的民族主义运动,为菲律宾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种新式的民族戏剧文化,在本质上既非菲律宾传统的娱乐戏剧,亦非西方戏剧的原样照搬——它的语言是菲律宾方言,它的社会渊源是街谈巷议的话题,它的发言人是新兴的本土精英,它的指征对象是外来势力。
然而,好景不长,菲律宾现代民族主义戏剧的反殖民抗争在美国人系统的殖民中逐渐失去了抵抗力。那些早期曾极力抵抗美国势力的民族主义精英,开始有条件的与美国人合作,反殖民戏剧运动也慢慢失去了领导者与活力。1915年,开始接受英语文化的菲律宾人编写出第一出英语戏剧“现代菲律宾”,从此,英语逐渐成为菲律宾大众文化中的主要语言,而表达着地方文化特征的方言戏剧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J5。1920年代开始,美国轻歌舞剧Vaudeville及娱乐电影开始进入菲律宾,充满美国情调的爵士、歌舞喜剧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至此,在这场无望的本地民族戏剧与美国戏剧的争夺中,前者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原因何在?领导者本身作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精英的局限性自不待言,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菲律宾本土戏剧文化的缺陷。与亚洲其它殖民国家相比,菲律宾现代民族戏剧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处境异常尴尬而困顿。在这些国家的反殖民戏剧运动中,追溯历史、回归传统抑或汲取西方文化精髓进行“现代化”,是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时民族文化自觉的两个重要趋向与渠道,在这种场域下,传统与西方泾渭分明。在戏剧文化界,譬如同期的日本与中国,都曾兴起了提倡国剧与西式新剧的两大潮流。而在菲律宾,经过几百年的殖民统治,西方文化早已浸入本土文化的骨髓,“传统”与“现代”已在几百年的融合中混为一体,不分彼此。虽然这种传统本土文化因素的缺失减少了民族主义浪潮产生与爆发的阻力,但同时也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对于戏剧而言,如若进行戏剧现代化即意味着接受美国人铺设好的文化改造计划,而前殖民时期幼稚的原始戏剧文化特质也早已融合进西班牙戏剧中,所谓的回归传统便是回归带有浓重殖民印迹的Komedya等剧。
即便是知识分子精英努力将萨茨维拉剧“洋为菲用”、试图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也难以塑造出菲律宾民族戏剧的独特性。
由此,菲律宾这次戏剧界的民族文化自觉浪潮,逐渐湮没在美国人的文化侵蚀中,而反殖民的萨茨维拉剧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然而,尽管时间短暂,革命的话剧和音乐剧却为当代菲律宾的戏剧实践者们留下了充满激情的寓言式话剧和生动的“人民的艺术”[149。菲律宾民族戏剧期待着第二次复兴。
当代菲律宾民族主义的复兴与民众戏剧的兴起——大众的反压迫抗争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是菲律宾戏剧乃至整个文化界的萧条时期,尽管在被称为“戏剧时代”的1946至1966年间,出现了一批受欧美戏剧影响的英语戏剧作品,但真正菲律宾本土戏剧界的再次觉醒,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