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07 14:3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钱理群 点击次数:
坦白地说,我读了这本教材,在赞赏其高远的眼光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编选,是不是偏深,现在的中学生接受起来会不会有困难?为此,我专门问过本书的主编徐思源。徐老师告诉我,这是一本校本教材,他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训练,理解这些作品应该没有问题。这倒启发了我,由此想起了两个教育学的问题:一是绝不能低估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来就是一个个蕴藏丰富的“脑矿”,只要开发得当,是可以焕发出我们成年人往往估计不足的创造力的。何况年轻人又是与诗歌天然结缘的。另一点,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它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从其实际水平出发,考虑其可接受度,但又必须设置适当的高度,这就是“取法其上”的教育原则。由此看来,本书的教育学内涵也是丰富的。
我还注意到,本书的主编、副主编、编写人员,全是苏州第十中学的教师。他们在如此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还能下如此大的功夫,为学生精心编写教材,这不仅是精神可贵可敬,更让我们感到,中学教师的潜力也同样不可低估,而且也同样需要引导。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就是既要正视当下中国教育远不如意的现状,又不怨天尤人,而是从改变自己及周边的教育存在开始,就像以徐思源老师为带头人的苏州第十中学语文组的教师这样。自己组织起来,一起读书,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编校本教材,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差强人意的教学小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也部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在现有教育框架内,创造了“第二教育”。其效果当然有限:绝不能指望我们这本教材和相应课堂教学,能根本改变学生的成长环境;但它又确实有效,至少在学生的青少年记忆里,留下吟读诗歌的美好瞬间,播下了一粒诗的种子;我们自己也在与学生共读诗歌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教育的意义:这就够了。
最后,本书是一部选修课教材,这也涉及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话题:中学选修课的地位、作用与价值。这是要另作专门讨论的。这里仅说由本书的编写引发的一点思考。如前所说,本书打破了中学教科书按内容和写法编写诗歌单元的做法,而采取了近于大学中文系诗歌史的结构。在我看来,这正是显示了中学选修课的特点的:它是介于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要完成的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的任务。过去教育体制里,曾设置过“大学预科”,在我看来,现在的高中选修课就起到了这样的“预科”的作用。可以想见,苏州第十中学的学生学过这门“诗歌巡览”课,他们中有些人以后上大学中文系,读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课程,就是顺理成章的,不会有什么困难。即使不读中文,有了这样的中外诗歌阅读经验,无论是专业之外的继续阅读,还是作为一种精神的涵养,都有了一份“底气”:中学教育就是为人的一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编者自己说的,这样的设计背后的“苦心”:“我们想用这样的结构,引导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这样的眼光与视野,不仅阅读鉴赏诗歌是需要的,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对于同学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终于明白:编者的着眼点,是“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的培育,是学生一生精神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他们从诗歌入手,最后又超越了诗歌,这才是真正教育者的本色。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