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变一贯的灌输模式,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达到知识与素质同步,智育与德育同行的目的。高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体现,主要是侧重于理论教育,这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在形式上单一,很多学生都以得学分完成学业的角度来认识,单纯的教师讲授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这就需要统筹各种有效资源,开辟新的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溶入第二课堂活动,更加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乐山师范学院采取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由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取活动课程,以学分的形式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溶入了活动中,活动又有课程学分作为载体,既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又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并且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理论更加完善,操作更加简单,以学生参与和体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将
论文格式“灌输式”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立以大主体为横向,小主体为纵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模式。这里的主体包括大主体和小主体,大主体指的是社会(政府、企业等)、学校和家庭,小主体指的是教师、学生、协会团体及学生组织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往往是把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主体,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在以学校为主的教育主体和以灌输为主的运行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老套,效果欠佳,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将社会和家庭摆在与学校同等的地位,加强资源共享,才能适应新形势。例如,近几年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政府“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等政策引导以外,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见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大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样重要。另外,家庭的作用不容小视,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沟通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帮助,改变家长传统的“孩子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的思想,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比如,可以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和告知制度,每学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如实地告知家长等等,赢得家长的支持,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别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单薄,并且长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是“我要学生怎么样”,没有问学生“需要怎么样”、“这样好不好”,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实现了管理的功能,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从而很难实现高校的育人目的。除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以外,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比如,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关心和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在学业、生活、经济等很多方面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存在,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比例也不小,更不能小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搞一刀切,是不可能真正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面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创新教育管理途径。坚持教育管理理念人性化、教育管理手段情感化、教育管理方式多样化,努力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化教育平台。由于大学生特殊群体个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教育学生,也不能用同一种眼光去衡量学生,更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有些特殊学生在某方面有不足,但是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存在优势,如果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其发展自己的优势,那么他有可能就会作出更好的成绩。在特殊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更能够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创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国务院16号文2005年元月
[2]刘琳。浅论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天下论文网,200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