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2 14: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愿望。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国梦”方面,高校应以德为先培育“筑梦人”,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和社会的双向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加快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中国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33-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一幅令人向往的佳境画图,中华儿女应无一例外地为这幅画图添色加彩,形成无限的合力,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可见,高校对于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意义。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经济等重任,理应迅速响应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将“中国梦”作为立校之基、办学之魂、科研之向,成为“中国梦”的人才摇篮、科技进步的先行者、服务经济社会的生力军。
一、以德为先,培育“筑梦人”
实现“中国梦”,最关键的是要以德为先、培养为“中国梦”而奋斗的“筑梦人”。人无德不立,高校培养人才最大的“德”就是为实现“中国梦”,紧跟中国共产党,忠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就要求高校的师生一切以德为先,尤其是要促进政治修养、思想修养、心理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的提高。
青春是最美好、最具激情的年华,大学生应当是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但在现实中,由于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彷徨、信仰迷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信心,失去了为梦想奋斗的动力。高校要用伟大的“中国梦”理想与目标教育、激励和引导其自觉成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个学生思想有“中国梦”的灵魂,内心有“中国梦”之追求,真正使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全面筑牢实现“中国梦”的人格基础,要使学生勇当“中国梦”的“筑梦人”,共圆“中国梦”。第一,全面认识、深入理解“中国梦”,要使青年学生明晰使命,使学生的“德”立在国家和民族的梦境实现之中,使“中国梦”人才之德以“中国梦”为主旋律,以“中国梦”为方向,以实现“中国梦”为最大的“德”;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以“中国梦”为责任和神圣使命;第三,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以德为帅,统领自己为实现“中国梦”的言行。要使青年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正能量。
二、培养人才,支撑“中国梦”
“中国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灵魂,是一个伟大民族振兴崛起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国梦”,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的全面综合素质人才是第一位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向导和传承、引领中华文明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以“健全人格、高尚德行、爱国情怀、高远追求、宽广知识、创新进步、社会担当”为导向,能全面适应“中国梦”实现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可靠的接班人,成为“中国梦”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创造者和传承者。在教学中,高校要以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过硬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沿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兴趣、学有长进、学有大成,最终达到“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空间广”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筑牢实现“中国梦”的素质基础。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