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4 10: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温丙帅等 点击次数:
主要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学生对该专业前沿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程度方面来评价。对员工的培训评价主要是从专业理论知识认知程度、本专业科研前沿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综合技能的整合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三)政府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评价
1.教育部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
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题的立项评价和结题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立项的评价主要从申请人的资质,团队的专业能力,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课题的研究方向、创新度和可行性,是否有前期的理论或实践成果等方面来评价。二是对课题结题的评审。课题按时完成计划内容,组织相关专家委员给予意见,合议民主投票课题或项目的科学价值。对“双师型”教师教研成果和重大奖项的评价,一般按照已有的评审文件或条例来组织评价。对重大成果或重大奖项一般通过会议鉴定,由鉴定部门组织聘请同行专家召开鉴定会,通过当面陈述、提问和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合议选出。
2.科技部或地方主管科技的行政部门评价
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一般依照以下程序: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由专家组建鉴定委员会(应尽可能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专家参加),通过签定大纲,听取项目主研人汇报,听取用户意见,参观生产现场,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进行合议评审[4]。
对与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参与的科学技术奖进行评价。主要从完成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应用价值和推广应用的条件与前景,在解决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贡献的程度,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劳动部或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评价
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学员和工人的操作技能鉴定。评定者首先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报名考试,如果鉴定人数相对集中,且所属单位硬件符合鉴定要求的,可组织上门鉴定。评价一般按照国家规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标准执行[5]。
对“双师型”教师或其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工人参与的劳动行政部门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一般是根据竞赛的级别,设定相关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聘请专家评委依规则评定竞赛的成绩。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评价制度的实践性思考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评价机制有效运行的主要路径
多方介入。成果评价的整个过程由利益相关者多方介入,基本上由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统一协调各方的利益,统一处理成果评价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和难题。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协调评价方式,选出最优的评价团队来组织执行,增强成果评价的科学性、民主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介入评价体系,使评价的标准相对统一、评价结果在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得到认可,最大程度共享资源,确保评价的高效性。
共建平台。建立一个利益相关方共享的“异体评价”平台,主要包括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人大、社会评价组织、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受评方等。在上述异体范围内选取一个具备相应政治权力并具有理论依据及现实可行性的评估主体,建构以“核心异体”为中心的多元评估主体格局。所选取的核心评估主体是“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评价主导力量,它要负责整个成果评估过程,不仅具有组建评价机构的能力,还要具有结果公布的权力和督促政府改善绩效的能力[6]。
组建专家库。由于成果评价专业繁多、专业程度高,很多的成果评价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协同评价,需要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参与,然而高质量专家的数量是制约“双师型”教师成果评价的一个瓶颈。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更新机制的遴选专家库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专家的选用应从利益相关各方所在行业选出,坚持高标准,专家在国内外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与专家签订法律合作协议,接受利益各方监督,分担评价风险,同时建立3~5年的更新淘汰机制。
(二)建立“责任共担”、有效运行的评价制度环境
1.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
第一,营造成果评价制度的社会氛围。利益各方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政府相关方营造宽松的政治、历史环境,让评价制度逐渐走向法治化、民主化,切实加强行政的审批效率。企业营造市场现实环境,产学研能够真正地在市场实践中得到体现,科研成果能够良性转化为实践成果。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学科的研究,创建健康的学术环境、严格的学术研究规范与成果发表机制,倡导成果的创新力,建立良好的教科研诚信制度,让教师能公平地参与到教科研建设中[7]。
第二,健全社会服务成果评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共担成果评价责任的首要条件,也是共建平台能够得到良好运行的基础。因此利益相关方要联合出台社会服务型成果评价的相关制度或条例,并尽可能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其法治化。建立评价机构的管理制度,在成果评价实践过程中还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使评价机构运转流畅、高效。
2.微观层面的制度环境
第一,完善成果评价的利益驱动机制。学校为企业发展投入程度越高,受益越高,企业对于产学合作教育支持度就越大。同时政府出资,高职院校按具体的社会管理方案,即产生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也使资源最大程度得到利用。
第二,建立成果评价的内在需求机制。只有“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产出、成果转化、成果应用三者良性运转,才能满足各方的内在需求,因此增强三者合作就是评价制度长久发展的动力。
第三,创新成果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即异体评价机构的管理运行,其管理模式要与市场经济同步,其管理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部分。组织结构是评价机构为实现其目标而对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组织安排,规定了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相互关系及其空间位置。依据组织结构的框架,对人财物进行管理,采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
第四,建立成果评价的保障机制。设置监督职能部门,确保利益相关各方都可以参与监督,设立举报通道,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开放评价信息反馈窗口,设立评价纠纷解决机制,如专家重议、行业协会仲裁、行政复议、法律诉讼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Z].2011.
[2][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4.
[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3〕4号),2013.
[4]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Z].2002.
[5]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通知[Z].劳部发[1993]134号,1993.
[6]高洪成,娄成武.异体评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选择及理论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2(9):56-59.
[7]邱均平,任全娥.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7(3):58-66.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